教育改革深化,办学质量提高 首页 >> 文明在线 >> 教育改革深化,办学质量提高 >> 发展规划 >文章详情
 
4-11-30 1-发展规划
 

师生共筑“F·X成长教室”

  ——华东师大附属小学五年发展规划(2017.62022.6

 

一、学校概况

目前,学校办学规模为35个教学班,学生1178名,教职员工95名。研究生学历教师为7人,占全校教师的7.7%,本科学历教师为79人,占全校教师的86.8%。一级教师39人,占全校教师的41.8%;高级教师11人,占全校教师的12.1%,覆盖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德育、探究、品社、科研等学科。参加区级教师指导团队12人,占全校教师的13.2%。学校占地面积6124平方米,建筑面积5992平方米,操场面积2200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齐全,有学生电视台、校园有线网络,配有戏剧教室、未来创客教室、小剧场、电脑房、阅览室、体操房、语音室、音乐、美术、实验等多个专用教室,多媒体教学设施覆盖全部班级。

二、发展基础

多年来,华东师大附小秉承华东师大老校长刘佛年题写的“求实、求精、求活、求新”的校训,先后完成了多项国家级、市级课题,一些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都率先在学校进行。新时期。如何把握现代与传统、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作为传统名校在教育变革转型初期的学校各方面建设上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从学校建校以来的一路发展可以发现,学校的发展与创新是根植于学校灵魂深处的东西——学校文化的衍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一样,既离不开继承,也离不开创新。学校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过程。

(一)  无意识构建学校文化阶段(建校——2002年)

学校从建校伊始进行小学六年制改五年制的实验,中小学十年一贯制教材小学阶段实验。文革后的教学改革实验,创制小学生自学识字教学卡,数学学习用具,采用口算珠算笔算结合等新教法。八十年代初开始小学教育综合整体改革的第一、二轮实验。九十年代成为市一期课改实验学校、新基础实验基地校,2000年起成为市二期课改首轮实验校。综观这些学校文化成果,为日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奠定了基础,使得学校在基础教育改革的不同阶段能得风气之先,在上海乃至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发挥着实验性作用。

(二)  初步形成建构学校文化意识阶段(2003——2007年)

2003年起,学校开始了首批以“合作共营”小组为形式的以追求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的团队建设研究的尝试。大家在“合作共营教师专业发展指引”的引领下,面对教学研究中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教学方案构想中不同见解,成员间不间断地切磋、探讨、在思维碰撞中达成智慧的共识,形成了开放、互助、合作共营小组的教师群体文化。学校依靠的就是这种以人为本,以人性化合作,充分发现和挖掘每个教师的潜能和创造力的“共营形式”,力求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实践,营造出氛围,培育成习性,使学习、工作都成为大家向往而快乐的事。

(三)自觉构建学校文化阶段(2008——至今)

学校以“合作共营”的学校文化建设为突破口从基础教育规律、学术研究和团队运行规律出发,更深入地研究以“合作共营”为基础的学校文化经营方式;构建的是一种形态多元、形式多样、包容差异的、忽略行政等级的特殊的学习共同体,以此来达成让学校的每位成员都能主动分享多样的体验、协同生成灵感的智慧,实现每一位成员,共同经营教育文化,共同分享教育体验,共同实现差异发展的愿景。华东师大附小和其他现代学校一样,在社会与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挑战和机遇。这需要我们必须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提高独立生存与自主发展的能力。

三、问题反思

(一)课程顶层设计更需适切

(二)教学变革措施更求创新

(三)教师团队发展瓶颈待突破

(四)教育数字化朝智能化发展

四、发展理念

F?X成长教室”就是一个独特的教育创想,它需要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专业的教育眼光和创造性的工作方式去营建。学校独特的文化环境、丰富的人文活动等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和教师的精神世界、行为方式和心灵成长。在师生共同筑造F?X成长教室”的过程中,学校要在育人、课程、教师发展、科研建设等方面有更高的追求理想。

五、学校发展的战略与目标

学校将持续以“合作共营”理念,遵循“和谐共生”原则,确立起融合学校办学理念于一体的学校文化,打造出适合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F?X成长教室”。它既是合作共营理念的升级版,即一种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充分关注师生生命价值提升,关注师生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延伸;也是物理意义上的创客实验室,在学校这间大大的“成长教室”里,让学生有“创客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把DIY精神加上互联网技术、设计思维,与他人跨界合作,动手用各种工具把各种创意变成现实。

(一)总体目标

合作共营”文化品牌、凝“和谐共生”教育特色、育五有童型附小少年、展共营共赢教师风采、筑希冀梦想”F·X成长教室,持续奋斗,成为一所引领全市基础教育改革风气之先的新优质学校。

(二)关键词

l  “合作共营”

l  “和谐共生”

l  “五有童型”

l  “共营共赢”

l  “希冀梦想”

(三)育人目标

继续以教育教学改革为重点,在各类活动和课程学习中,鼓励学生作为创意者,去发现问题,找到改进办法并将其整理归纳为创意和点子,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在多元共营中,激发学生作为设计者,将创意和点子转化为详细的图纸,不断衍生出可执行的计划;在持续成长中,培养学生作为实施者,将强有力的行动能力和勇于实践、乐于分享的精神落实到追求美好的学习与生活;在脑力互动中,塑造学生作为梦想者,在寻求对难题的解决之道的过程中,培养塑造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工作战略

不忘初心、和谐共生;型塑风格、完善经验;

澄澈和美、德润童心;自由学习、成长校园。

六、学校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一)关注专业能力,促进教师成长

1.目标

坚持把师德教风建设放在师资队伍建设的首位,规范从教行为,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形象。同时,聚焦“F?X”教师发展核心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自觉、团队合作和教书育人的核心理念,营造育人文化,强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对青年教师、资深教师、特长教师、专家名师四个梯队的分层培养,磨炼教学基本功”,做一名专业型教师。

2.策略

1)理念先行、任务导向,实施“F?X专家名师培养计划”

2)职业规划、梯队培养,实施“F?X萤火虫青年教师成长计划”

3)建立体系、健全体制,实施“F?X教师三级校本培训机制”

3.年段工作策略

第一阶段:(20176月—20186月)

1)教师反思前一轮教师发展规划的达成度,寻找新一轮规划中自己专业成长“提升点”。

2)分析学校教师队伍的状况,梳理职初教师(见习期)、新秀教师(初级职称)、资深教师(中级职称)、专家型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情况,确定各梯队教师的培训标准,设定教师梯队培训的内容。

3)组建新一轮共营小组,确定研究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4)制定“F?X教师三级校本培训制度”,教师完成十三五个人学分计划申报。教师在各自教研组开展并参与学校二十四节气课程设计。

第二阶段:(20197月—20216月)

1)在教研组活动中交流“二十四节气课程”设计、实践心得,由学科带头人进行深入指导,完善课程设计,提高课程把握力。

2)运行“F?X萤火虫青年教师成长计划”——职初教师培养、新秀教师磨练;“F?X资深教师提升计划”——特长教师塑造;“F?X专家名师培养计划”——专家队伍建设的教师培训,使青年教师脱颖而出、资深教师专业再提升、专家型教师成长为名师。

3)完善学校共营小组建设,围绕自主研究的实践课题,有计划、高效率地开展团队研究。

4)修订完善“F?X教师三级校本培训制度”,有效推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工作。

第三阶段:(20217月—20226月)

1)教师完成个人专业发展成长袋,整理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档案。

2)推进“F?X萤火虫青年教师成长计划”——职初教师培养、新秀教师磨练;“F?X资深教师提升计划”——特长教师塑造;“F?X专家名师培养计划”——专家队伍建设,提炼生成培训模式。

3)全面总结教师专业发展校本三级培训工作,形成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优质团队文化。

4)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规范化管理,形成系列评价体系。

4.达成标志

1)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强化师德教育,提高师德修养,爱岗敬业,具备责任感、使命感。

2)建立并完善“F?X教师队伍梯队培养计划”、“ F?X教师三级校本培训制度”。

3)青年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教师队伍中有更多的教师具有教育教学专长,培养出一定比例的专家名师和骨干教师,努力实现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好辐射作用。

4)教师继续教育更上一个台阶,高一层次学历培训人数有所提升。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所有教师完成十三五教师培训计划,达到规定学分,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二)创新德育体系,德润潜移默化

1.目标

    提升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回归育人本原的教育理念影响下,坚持育人为本,生活德育,以活动德育为载体,让学生在生活德育体验中认识自我,在课程德育规划设计中完善自我,在个性德育心理拓展中发展自我,在网络德育家校连通中张扬自我。坚持使德育工作由由外而内,转变为以内为主内外结合,坚持使德育活动由主题式驱动转变为课程化设计,籍由润物无声的方式,净化澄澈学生心灵,建“F?X和美校园”。

2.策略

1)德育课程生活化设计,寓教育形式的自然化和情境化

2)德育评价多元化选择,激教育过程的自主化和探究化

3)德育过程无痕化融入,引教育关系的互动化和民主化

 3.年段工作措施

第一阶段:激发成长内需(20176—20186月)

1)整合各方资源,对十个德育活动课程进行校本化的整体设计,形成澄澈和美,德润童心德育活动课程整体化设计实践研究方案。

2)前期调查,了解现状,完成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成长袋的初步设想。

3)在家委会协助下,开展家校社联动现状调查,排摸校内外各方资源。

4)完成德育校本课程《生活指导课》的课程框架与内容编写。

5)完成课题《澄澈和美,德润童心德育课程整体化设计的实践研究》方案并启动第一阶段研究。

第二阶段:经历成长体验(20197—20216月)

1)积极开展十个德育活动课程体验活动。

2)制定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成长袋的使用方案和细则,试运行评价方法,邀请学生,家长参与评价过程。

3)在同心桥家委会的助力下,整合各项校内外资源,完成社会实践、家长学校等系列课程。

4)德育校本课程《生活指导课》开始实施与使用。

5)完成课题《澄澈和美,德润童心德育课程整体化设计的实践研究》进一步深化的第二阶段研究。

第三阶段:体验成长自豪(20217—20226月)

1)完成所有德育活动课程的十个主题内容,并反思调整。

2)完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成长袋的评价规则与使用。

3)完成家校社资源的联动,并形成相应的机制。

4)德育校本课程《生活指导课》定稿并推广。

5)总结课题《澄澈和美,德润童心德育课程整体化设计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形成学校德育文化并加以推广实施。

4.达成标志

1)涵盖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网络成立,学校德育管理、考评制度形成。

2)课题《澄澈和美,德润童心德育课程整体化设计的实践研究》完成结题工作。

3)完成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成长袋的设计与推广。

4)形成一个新的学校德育一校一品,在区域内打响品牌的认知度。

5)壮大校级以上骨干班主任的队伍,在育德专业及个人发展上,有新人获得市、区级称号及奖项。

6)班集体及学生个人有良好口碑,在市、区各评优活动中获得奖项。

(三)深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质量

1.目标

    构建“课程——共营——成长”的学校完整课程体系,促进未来化创客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德智兼修、丰富经历,尊重师生个体差异、满足师生多元发展愿望,促进师生自主特色发展为原则,在课程学习中,融学科与学科于一体,融知识与生活于一体,融课内与校外于一体,师生共筑“F?X成长教室”。为了进一步促进未来化创客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特运作以下四条工作策略:

2.策略

1)融愿景核心,勾勒学校课程框架图

2)研扎实优化,促进三类课程均衡发展

3)渗体验创造,推动课程综合全覆盖

3.年段工作措施

第一阶段:(20176月—20186月)

1)梳理学校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自明自治、“自学自研”、“自觉自赏”课程顶层设计的建构。

2)“有效性互动”教学研讨——针对教师个体选取的“面向学生个体差异的教与学的路径”展开教学攻坚。

3)有序开设拓展型课程(社团),充实学校拓展课程体系。

4)完成市级课题《F?X成长教室——基于问题情境的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5)教研组实践研修——以“有效性互动”为突破口,围绕评价改革,进行教研组课堂教学研讨。

第二阶段:(20187月—20206月)

1)完善学校课程文化框架图。

2)“有效性互动”教学研讨——进一步实施“面向学生个体差异的教与学路径”实践探索。

3)继续以教师团队合作的方式开设拓展型课程(社团),使拓展型课程建设更具系列化。

4)进行市级课题《F?X成长教室——基于问题情境的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的结题工作。

5)提升教研组研修氛围——围绕市级课题研究切入点,全方位推进,提升教研组团队与个体的专业素养。

第三阶段:(20207月—20226月)

1)“有效性互动”教学研讨——完善“面向学生个体差异的教与学的路径”教学实践,开展主题教学研讨。

2)继续以教师团队合作的方式精做校本课程,完善“科学精致”的学校拓展课程体系。

3)辐射市级课题《F?X成长教室——基于问题情境的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4)推动“合作分享”的教研组共同体的团队建设。

4.达成标志

1)围绕“发现、分享、飞翔”的愿景核心,顶层设计学校课程,勾勒出学校课程文化框架图示。

2)各学科有市级及以上的骨干教师,学校教师在市、区级各类教学评比中取得一定成绩。

3)学校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居前列。

4)利用“拓展型课程”网络资源,构建出学校精品课程资源库。

(四)依托科研平台,探索教育规律

1.目标

持续以发展为主题,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以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为手段,以出精品成果为目标,选准优势、把握特色、突出重点;围绕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发挥科研的先导作用,充分挖掘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能,不断增强办学实力,着力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2.策略

1)以点带面,“F?X科研工作坊”发展,引导各年龄教师持续提升科研能力

2)集团优势,以立项课题为核心内容,组成优势学科的群体攻关科研梯队

3)持续完善,将学校科研网、管理、考评等机制目标化、精细化、过程化

3.年段工作措施

第一阶段:(20176—20186月)

1立足实践,完善校本科研制度,形成校本教科研网络平台:校本教科研工作制度、校本教科研大会制度、校本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评审办法等多项制度能在平台操作完成。

2)完成课题《F?X成长教室——基于问题情境的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并完成第一阶段实践研究,提炼可持续研究的课例。

第二阶段:(20197—20216月)

1以教研组、课题组的形式深入进行行动、调查、观察等多种方式的自主性研究,持续探索校本化科研的有效策略。同时将各级各类成果梳理提炼参加各类评比。

2)完成课题《F?X成长教室——基于问题情境的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进一步深化阶段研究,完成中期研究报告和中期的现场结题展示。

第三阶段:(20217—20226月)

1梳理提炼校本化科研培训的经验和案例、有效策略和模式,最终形成校本科研模式。

2)总结课题《F?X成长教室——基于问题情境的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形成学校主题式综合课程体系并加以推广实施。

4.达成标志

1)学校科研网络成立,科研管理制度、考评机制等形成书面、电子文本。

2)市级课程领导力项目课题《F?X成长教室——基于问题情境的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完成结题工作。

3)学校教师在市、区级各类科研成果、论文比赛活动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4)协助教师申报成功区级课题,并扎实开展研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五)依托信息化技术,营建数字化智慧校园

1.目标

落实普陀教育“三化一强”战略中,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区建设中的作用,根据《普陀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和《普陀区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有关精神和要求,结合已有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网络环境建设的基础,将在数据集聚、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及管理服务融合、师生信息素养提升、信息化工作机制建设等方面继续提升,为我校教育信息化全面智能化发展奠定基础。

2.策略

1)全面信息化下的课堂深入

2)信息化条件下的办公深入

3)信息化状态下的管理深入

3.年度工作措施

1)第一阶段:利用现有资源鼓励教师创新课堂(20176月—201812月)

    创新的课堂需要新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倾注,将现有的各种最新信息化技术,如3d打印,三维扫描,vr技术,电脑一体机,结合第三方软件公司的构筑以及多种开放平台的构筑,将课堂由传统向信息化方向转型。

2)第二阶段:优化现有校园门户网站结构(20191月—202012月)

   通过不断优化现有门户网站的板块,从展示型,向c2p,再到p2p的转型,充分利用现有门户网站,变成集宣传,通知,管理,教育资源等一体化的多功能门户平台。并结合学校工作大事,如安全文明校园,精神文明校园,行为规范示范校等

3)第三阶段:结合硬件构筑网络覆盖 (20211月—20226)

   继续结合本校实际和区重点项目,完成学校的操场跟踪监控系统,图书馆管理和监控系统,图书馆信息化改造,未来教室信息化三期项目等得工作,以及校园网无线升级和未来的北斗科学实验室的工作。

4.达成标志

1)教师通过“智慧校园各种终端”,校园公告通知阅读率100%

2)校园无线网络热点覆盖率90%

3)电子化办公文件推送率90%

4)学校网站点击率每年增长25%

六、学校重点发展项目课题《F?X成长教室”——基于问题情境的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设计的实践研究

七、学校发展的保障与评价

(一)党支部思想引领监督保障机制

1.充分发挥党支部政治核心作用,支部工作以凝聚人心、平稳转轨为重点,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为学校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2.增强党员的身份意识,发挥党员同志在教育教学、班组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每一个党员的示范辐射,影响带动全体教师为学校发展而努力。

3.完善健全工会组织,加强民主管理,激发教职工主人翁意识,有效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工会积极开展有益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班组活动,以班组小家建设促进学校大家建设。

4.关心支持团工作,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搭设奉献青春、展示才华、争先创优的平台。

(二)分层管理科学运行机制

1.完善校务会议、行政会议、教师政治业务学习会议等制度,营造和谐民主、积极进取的学校氛围,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决策的有效性。

2.实行谁分管、谁负责的项目责任人制度,增强中层领导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提高中层干部主动思考、执行有力、创新争优的工作能力。

3.健全各类组织机构,设置必须的岗位,安排专职的教工,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形成规范、科学的组织系统。

4.关注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等一线骨干教师,充分培养、锻炼、依靠他们,发挥骨干教师引领、辐射的作用,提升骨干教师教研、科研的能力。

(三)岗位责任有效激励机制

1.完善岗位责任制和教师聘用制等相关制度,理顺责任和利益等关系,增强教师岗位责任感。

2.遵循按劳所得、岗效统一、鼓励争优、和谐发展的原则,通过《教职工岗位工资实施办法》、《教师专业发展指引》、《优秀教研组评比条例》等机制的实施,进一步激励教职工努力工作、奋发有为,教研组团结合作、和谐发展。

(四)后勤提供服务支持机制

1.树立服务一线的思想,在理顺后勤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力争使后勤工作更规范、更主动、更细致。

2.加强学校财产工作的管理,严格执行学校财务制度和纪律。

3.制订学校设备设施添置或调整的五年计划,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为师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五)家校互动多方参与机制

1.健全家委会组织,发挥家委会的功能,通过精心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为家庭教育提供服务,密切家校的联系,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合力。

2.健全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沟通制度,构建学校与社区的资源共享平台。

3.争取上级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的专业指导,建立密切的公共关系。

4.重视学校对外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学校网站、各类宣传媒体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经验,扩大社会知名度,争取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广泛认同。